“八月初的夜里众银策略,还是这么闷热啊。”叶剑英抬手扇风,日历停在1949年8月3日,中南海勤政殿灯火通明。毛主席放下电报,抬头笑问:“老叶,又犯难?”对话不过一句,却透出眼前难题——南下干部紧缺。
全国战局已压到最后一块拼图。华东、华中大城市相继易帜,各野战军急速接管地方机构。可越是接近终点,越考验储备厚度。叶剑英心里门儿清:进军广州,既要打仗,又要治城,没有成建制的行政、财务、教育骨干,一切都开不了局。可中央人事分配表,他翻来覆去,能抽调的名字寥寥——绝非矫情,“水尾田”确实薄。
如果说别人只是缺人手,叶剑英还另有隐忧:广东地理、语言、僑务、民族事务交织,需要会治理也懂当地情况的骨干。通用干部带过去,恐怕两个月适应期都不够,耽误战机。所以他干脆把话挑明:“主席,南方干部来源,得想新法子。”
毛主席静静听完,从桌边拿过毛笔,蘸墨,一笔一画写下“南方大学”四字:“泉水在这儿,办校自流。”四个字,定下后来影响十几万人的教育布局。
回溯叶剑英的履历,这样的重托并非意外。早在1924年,他就在黄埔军校教授兵器学,讲课时常把公式推导改成图示,学生形容“干货多众银策略,味儿也足”。抗战时期,他又主持八路军总部参谋训练班。教育天分加组织才能,形成独特标签——既能带兵,也能带学生。
1948年初春,他还在石家庄筹建华北军政大学。那所军校教材从零起步,叶剑英要求讲课组“先到前线看,再回课堂写”。半个月里,编出三十多种临时讲义;其中战役学、爆破学如今被学界视作第一批系统中文版教案。不久,朱德评价:“临时拼出一支‘速成师’,支撑了平津后勤。”
接管北平就是凭这支“速成师”。1949年1月,叶剑英率八百多名受训学员分赴市政、警备、交通口岸,傅作义部队刚撤,他的班子已开始清点仓库。电力局不停灯,邮政局不断线,书店照常开门,连外国记者都说“城市像换了钥匙,却没换主人”。从那时起,毛主席对他的城市治理能力彻底放心。
也因此,当华南分局成立,张云逸、陈赓、邓华都摩拳擦掌准备作战时,教育和接管的担子又落到叶剑英身上。“兵,还是要打;但人得先教。”这是他南下火车上留给随行干部的第一句话。
到赣州途中,他挑出四批骨干:一批老黄埔教官负责军事;一批北平接管人员负责市政;一批延安来的文化干部负责教材;还有三十多名刚毕业的青年,他让他们戴上红袖章众银策略,标成“见习处长”,现场学习。有人笑这像“学生军”,叶剑英只回一句:“三个月后,他们就是处长。”
广州战役于10月14日结束。第二天,南方大学筹备处挂牌,办公地点就设在中山纪念堂后院。校门还是国民党旧牌匾,他拍板先不拆:“让学生看看旧世界的痕迹。”同月下旬,他下四道急令:一,文教、行政、财政三学院先收预备班;二,侨务与民族问题列独门课程;三,军政结合,课程早上课堂下午实习;四,所有教员先上“改造班”两周,过关后才能站讲台。
12月1日,首批学员三千余人报到,年纪最大的53岁,最小的刚满十八。开学式上,他讲了不到十分种:“谁想当官的,去门口;谁想干事的,留下。”没人动。场面沉默,却把南方大学的训练基调定死——务实不务虚。
课程设置颇具南方特色。港澳金融、海外华侨史、中越边民事务,这些在内地高校少见的科目,被搬进课堂。叶剑英抓得最紧的是语言训练,客家话、粤语、闽南话开成选修。有学生抱怨难,他笑说:“语言不通,政策就漏半截。”三个月后,多数学员能用当地方言做调查,连警卫都竖大拇指。
1950年春,海南岛解放,南方大学抽调二百名毕业生随军渡海;湛江、北海的接管报告里,几乎每个工作组都有南大出身的财经干部。短短两年,学校为华南各省输送一万八千多人。许多人后来成为广东、广西、海南、福建地方机关的骨干,还有一批技术员直接投身橡胶、铁路等急缺行业。
南方大学之外,叶剑英还盯着基层扫盲。广州郊区很多长班小学缺老师,他把南大预备班学员成建制派往乡镇,一去就是三个月。有人埋怨耽误专业课,他反问:“不懂农民,你怎么写政策?”这种“先下乡再毕业”的奇招,后来被广东多所干部学校沿用。
与学生同步,教师改造也没落下。1952年初,他在省教育厅会议上明确要求:“不丢掉一个老先生,但要请他们再当一次学生。”广州几所中学的教员,被送进师资训练班重新学政治经济学。课程很紧,但伙食和待遇照旧,气氛比想象中平和。老教师们认同“先学再教”的逻辑,后续教学质量明显提升。
至1952年5月,南方大学完成第四期毕业典礼,18320名学员分赴岗位。叶剑英在花名册上逐个勾选,叮嘱组织部:“要跟踪,别放空炮。”那天,他回到办公室,重新翻出主席的“南方大学”题字,墨迹已淡,却仍能看出当年决心。他轻声说了一句:“泉水够大,得有人守渠。”
事实证明,渠道没断。“南大系”干部此后几十年活跃于华南政务、工业、侨务、教育各界。2000年,华南师范大学为叶剑英立半身铜像,底座上刻三行字:黄埔教官、华北军政大学校长、南方大学校长——依次排开,恰好串起他教育事业的三次关键转折,也呈现了那四个大字延展出的巨大能量。
“干部少?自己培养!”当年他对部下说的这句话,如今仍贴在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旧址展室的墙上。短短八字,把战时应急和长远布局结合得明白透彻。倘若再回头看1949年的那个夏夜,就会发现:毛主席的题字是一把钥匙,而叶剑英正是那个懂得如何把钥匙插进锁孔并拧开的“管家”。
股联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