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8年鑫恒盈配资,于建军这位退伍老兵因所在单位经营不善,不得不面临下岗的命运。那时社会上还没有“下岗职工”这一概念,辞退和重新找工作并不像今天这样普遍,人们通常都对工作保持着长期的稳定和忠诚。突然失业的于建军,如同家中的支柱突然倒塌,给整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。
面对无处可去的困境,他只得带着妻子秋霞和两个孩子返回了位于乡村的老家。老家条件简陋,三间土坯房已经破旧不堪,里面甚至没有任何像样的家具。村子里也没有分配土地给于建军,种田的想法完全不现实。没有了工作,但生活还得继续,夫妻俩必须想办法生存下去。
秋霞看到丈夫一筹莫展,焦急地劝道:“你是从越南战场上回来的一等功臣,别人可能没工作,但你不能没有工作!你去县里找找,看看能不能安排个职位。”然而,于建军固守自己的原则,断然拒绝了:“就因为我是功臣,我才不能去求人!”秋霞泪如雨下:“那怎么办?孩子们可得吃饭啊!”他回头望着正在玩耍的两个孩子,心中充满无奈和愧疚,但他依旧不愿低头向上级求助:“别急,能做的还有很多。”
展开剩余83%然而不久后,秋霞还是提出了离婚。这位曾经崇拜他英勇的妻子,看到他从军功赫赫的小英雄沦落到无业的普通工人,内心的失落和不甘让她无法继续这段婚姻。
于建军的一生可以说是传奇。1979年的凉山战役中,他亲眼目睹了一位战友英勇牺牲,那一幕深深刻在了他的心里。尽管心如刀割,他却紧握住56式步枪,精准地射击敌人,最终用4颗地雷炸毁了敌人的火力点,成功缴获了重型武器。这次英勇表现使年仅16岁的他荣立一等功,并且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战后,他成为了部队的明星,受到了全国各地的欢迎和赞誉,并被选为英模报告团成员,走遍了全国各大城市,接受万人瞩目。
然而,英雄的光环并未使他的一生一路顺风。1982年,于建军遵从组织安排鑫恒盈配资,退伍回到家乡河南的浚县。在县里的果品加工厂,他成为了普通工人。与秋霞的婚姻也在这时展开,秋霞是一位民办教师,二人因工作上的联系而走到了一起,结婚后日子看似平稳。
但随着于建军的下岗,一切都发生了变化。秋霞一再劝他向部队求助,但他始终固守原则。最终,他不得不去浚县西北的铜山拉石头,那个地方地势陡峭,负重艰难,50公斤的石料搬运一趟也只能赚到5毛钱。为了生计,他拼命工作,拖着疲惫的身体比其他工人多拉几车。每晚回到家时,他的肩膀和肘部磨得血肉模糊,但他从未停下手中的活。
然而,家庭矛盾爆发到了一个临界点,秋霞已转正成为一名公办教师,日渐对丈夫的现状感到失望和愤懑。1990年,当秋霞再度提出让丈夫去求职时,终于下定决心向他提出了离婚。这一次,于建军没再反驳,感到一阵心酸,然而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:“一等功臣不能为了求工作去低头。”
秋霞带着女儿离开,唯一留下的,是那个患有智障的儿子刘海阔。每当儿子叫“妈妈”的时候,于建军的心如刀绞。内心的矛盾和无助让他深感痛苦,他开始靠着酒精麻痹自己。可每当他回想起战场上的场景,尤其是牺牲的战友们,他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。
他意识到,生活的痛苦远不如战场上的磨难,自己不能让战友们的牺牲变得毫无意义。“比起战场上的苦,我们这一切算得了什么呢?”他对自己说。最终,他决定放下这段已经破碎的婚姻,用不向命运低头的态度继续走下去。
尽管生活艰难,于建军仍然没有向政府求助,而是用自己的一双手去开垦新天地。他利用剩余的积蓄开办了养猪场,并投入心力经营。即便环境恶劣,日复一日地操劳,他依然没有怨言。每当有乡亲们议论他为何作为一等功臣却要从事如此低贱的工作时,他总是淡然一笑:“一等功臣又不是高人一等,养猪又有什么不可以?”
养猪场从一开始的10头猪逐渐扩展到140头,但命运并未善待他。1990年冬天,猪肉价格暴跌,他的投资几乎全部打了水漂。于是,他不得不放弃养猪,转而开始做馒头生意。每天清晨4点起床,他和面、做馒头,直到天亮,馒头出炉,卖给村里的乡亲们。由于馒头品质上乘,很快,他的“馍”成了浚县的街头热卖商品。
尽管生活困苦,夫妻关系彻底破裂,但于建军并未因此丧失对生活的热爱。他逐渐积累了一些资金,再次开展起了小规模的养殖和小本生意。随着事业的起步,1991年,他和秋霞的婚姻最终走到了尽头。
在办理离婚手续时,秋霞曾劝他:“你去找个好工作,重新站起来,再找个新家。”但于建军没有再回应,只是笑了笑。即便如此,他从未对秋霞心生怨恨,他理解她的不满,但他深知,秋霞永远无法理解他作为一名英雄对荣誉的坚持和执着。
当事业渐渐恢复,于建军并未利用自己一等功臣的身份来谋取便利,而是继续保持低调和务实。直到1995年,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积蓄,开办了广告公司,虽然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,但他毫不畏惧,日夜钻研,最终迎来了事业的成功。
于建军的公司在短短几年内逐渐壮大,成为了浚县当地知名的广告公司。然而,他依旧没有忘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艰辛,始终不把过去的荣誉当作自己成功的资本,而是把每一项成就视为对自己不屈努力的证明。
2000年,于建军迎来了自己的一次新起点,重新进入了县科学技术协会工作,并且有了自己的新家。即使在日常生活中,他依旧保持着军人的作风,严谨、坚毅。
于建军的女儿,于海歌,深受父亲的影响,继承了他的坚韧与决心,选择了国防科技大学继续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。于建军常常骄傲地看着女儿穿上军装,和她一起巡逻,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战场。
于建军一生充满了波折与艰辛,但他始终没有向命运屈服。从一个英勇的战士到普通百姓,他的坚持、坚韧和不屈的精神都展示了一个“英雄”的真正含义。他的家中挂着一幅书法:“一日戎装鑫恒盈配资,终生为兵。”这句话深刻表达了他一生的信念——军人永不褪色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联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